欧洲媒体:与中国的分歧意味着误判欧洲的未来
- 编辑:188金宝搏官网登录 -欧洲媒体:与中国的分歧意味着误判欧洲的未来
文章来自欧洲《现代外交》网站10月15日,原标题:弥合认知差距——中国的误解危及欧洲自身的未来。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再次赋予了全球格局。但在欧洲,我似乎处于一个不同的世界:许多欧洲人,包括学者,仍然以过时的刻板印象和政治叙事来看待中国。这种认知差距不仅阻碍了对话与合作,还可能导致欧洲错失“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增加全球军事对抗的风险。据我观察,在欧洲,从教授到学生再到普通人,欧洲人经常依赖过时的或带有偏见的信息。即使是研究中国的学者也经常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具有威胁性的独裁国家。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是危险的。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认知不对称。中国学生往往很熟悉欧洲文学、历史和地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肤浅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显然,刻板印象是荒谬的。这种认知不对称令人不安。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Deepseek、华为、大疆等全球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2024年私营部门投资将达到93亿美元,而同期英国仅投资45亿美元。同期,发达的中国拥有15个重要的人工智能模型,而欧洲只有3个。这些凸显了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持续的政策支持。 相关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虽然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中国街道上的主流,但欧洲的发展进展缓慢。到2024年底,中国高速总运营里程将达到4.8万公里,超过欧盟的8556公里。另一方面,在欧洲的非洲和亚洲学生也经常探讨中国的发展模式,他们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欧洲社会普遍缺乏真诚的好奇和了解中国的发展。这种认知差距绝非无害。它宣扬欧洲中心主义,助长对中国的敌意,并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与此同时,欧洲对中国的理解更是令人恼火。这种认知不对称破坏了信任的基础并抑制了潜在的合作。它得问问人们欧洲是否真的重视发展。在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欧洲在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落后尤为令人担忧。 “四“工业革命”离不开规模、资本和技术多样性,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生态系统。例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项目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和工业知识的转让,这是欧洲绿色转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欧洲继续以傲慢和冷漠的态度对待中国,不仅会错过了解中国的绝佳机会,也会错过构建未来秩序的机会。 世界瞬息万变,欧洲面临的最大危险或许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不言而喻的自我。历史上,中国和欧洲一直是盟友,共同经历了人类最黑暗的时刻,共同为持久和平铺平道路。中方始终期待欧盟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秩序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人类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中国和欧洲的安全担忧的上升必须通过以下方式解决h 深度对话、利益协调。欧洲不必认同中国的世界观,但必须主动了解中国的现实。误解如此规模的伙伴或“敌人”,就是误解欧洲自己的未来。 (作者王恒宇,乔恒译)
